傳承好家風先進事跡材料四篇

思而思學網

傳承好家風先進事跡材料一

父輩們文化水平不高,但其身上散發(fā)出的精神,影響著大家庭中的每個成員,男女平等、尊老愛幼、友愛和諧、溫馨和睦...... 幾千年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經過言傳身教,在這個家庭中一代一代的傳承著。

一、 中華美德、言傳身教,代代相傳。

父親劉毓明30多歲時患腦瘤,雙目失明,全家生活的重擔全壓在母親黃祖秀一個人身上。在外勞作維持生計、照顧年邁多病的父母、腦瘤失明的丈夫和幼小的孩子,從此母親起早貪黑的身影在劉聯慶的腦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記。

母親的言傳身教也影響著劉聯慶,盡量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為母親分擔

生活的壓力。直到劉聯慶的外公去世,后來,外婆患上老年癡呆,一些常人認為比較簡單的事到老人那,總會亂七八糟,但母親從不指責外婆,甚至沒有一句抱怨的話,一有空閑就帶著老人出外曬太陽、接觸大自然,直到外婆離世。

1962年,父親雙目失明,手術時,醫(yī)生曾斷言,父親最多只有20年生命。母親沒有放棄、沒有退縮,毅然挑起重擔,咬著牙,堅持著。手術至今,已是五十多個春秋,是母親的堅持和精心的照顧,父親打破醫(yī)生20年的生命判決,創(chuàng)造了生命的奇跡。

現在,劉聯慶的父、母親已是八十多歲的老人,身體日益老邁。但母親卻不愿為兒女添麻煩,仍然自己單獨住,這成了劉聯慶的一塊心病,在愛人支持下,一家人堅持做老人的思想工作,終于說服老人,將其接到身邊。

想到老人年紀大、牙不好,劉聯慶一家改換了飲食習慣,飯菜盡量選纖維少的,切得小小的,烹調得軟軟的,氣候變化時,及時為公婆添置衣物,置辦生活必須品,盡力適應老人,以使兩老能夠頤養(yǎng)天年。劉聯慶的兩個女兒在這種家庭的氛圍和言傳身教中,也將這種美德傳承,對爺爺奶奶非常孝順,幫助兩老做力所能及的事,怕兩老孤單,放學回家總會給兩老講學校發(fā)生的故事。

劉聯慶現在的家庭關系非常融洽、和諧。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理解、支持和幫助,從未發(fā)生爭吵、打鬧情況。當夫妻間意見不一致時,總是按照擺事實、講道理的原則,心平氣和地解決分岐,取得對方的理解和支持,媳婦心系婆婆,婆婆理解媳婦,噓寒問暖。

二、 教育是立身之本

讓孩子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有用的人,離不開教育,教育是立身之本。在那個困難的年代,母親黃祖秀沒有因為困難而讓孩子們輟學,更沒有重男輕女,母親深知沒知識沒、文化的危害,常囑咐孩子要好好學習。正是母親的開放思想,在劉聯慶姊妹中,培養(yǎng)出三個大學生,五個大專生。

因為傳承和現實的需要,劉聯慶在孩子的教育上舍得投入,寧愿自己少吃、少穿,也不能少了孩子的教育投入,生活上要粗放,精神上要細膩,成為了劉聯慶家庭的又一個生活理念。

大女兒在古箏和英語上有天賦,為了能讓孩子有一個較高的接受教育平臺,2000年,全家東拼西湊四萬余元讓大女兒到貴陽上學,接受古箏學習及英語培訓,多方位提升孩子綜合素質。沒辜負大家的希望,現在,大女兒古箏已過九級,去年考入北京外國語大學,心理健康,快樂的成長。

小女兒從小好動,為培養(yǎng)孩子的耐性,三歲時開始送孩子學習鋼琴,母親每天抽時間陪伴孩子練琴。遇到省、市舉辦的青少年器樂大賽,都積極參加。經過努力,小女兒 2010年考過鋼琴十級。多次獲得省、市青少年器樂大賽金獎、銀獎和“畢節(jié)市優(yōu)秀團員”榮譽稱號。

三、 真心付出,共創(chuàng)和睦家庭

對于現在的家庭,我感到非常滿意,家庭成員之間不管是橫向還是縱向的關系都相當和諧,是一個真正和睦的大家庭。之所以取得這樣的局面,總結起來就是:真心付出、真誠相待、換位思考、包容謙讓。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相互、互動的關系,只要大家能做到一個 “真”字,少一點私心,多一點公心,一定能建立起和睦的家庭關系。

傳承好家風先進事跡材料二

家風正,則人心正,社風清。家風是以“愛”為底色,以“孝慈”為筆墨繪出的一幅水墨丹青,看起來古樸,卻意境深遠。在市農機局家屬區(qū)院子里,年逾八旬的退休干部鄧尚志和妻子龍可英,在15年里編撰了3本書冊,圖文并茂地記錄家庭故事,傳承良好家風。

老有所學,詩畫怡情潤晚年

2月16日,走進鄧尚志的家,一股墨香迎面撲來。這套已建成30多年的房子里,最多的,是書籍和詩畫。鄧尚志愛書畫,龍可英好作詩。有這些作伴,兩位老人的晚年格外愜意。

“1991年退休后,我們先后到老年大學學習詩詞、國畫,過得很充實!饼埧捎⒂兄活^漂亮的銀發(fā),面色紅潤,行動敏捷,不像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在老年大學,她和老伴像初入校門的學生一樣,讀書、寫字、畫畫,整日忙個不停!鞍l(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痹谧约壕幹摹对姰嬧椤芬粫铮埧捎⑦@樣形容那段在老年大學的日子。此后,她的作品頻頻見諸報端。2009年,龍可英開始“觸電”,不僅學會了打字,還在新浪網開設了博客發(fā)表詩詞,擁有了眾多粉絲。

與老伴的時尚相比,鄧尚志更愛與傳統(tǒng)的筆墨打交道。他潛心于書畫創(chuàng)作,專心聽課,反復練習,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他的作品曾入編《中華老年書畫作品選集》《東方書畫藝術家大典》《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書畫大展作品集》等數十部圖書,并多次在全國性的大展、大賽中獲獎。

老有所為,傳承家風正社風

憑良心,講道理;多積德,莫害人??在鄧尚志家里,掛在墻上的這條祖訓格外顯眼。這話是母親教的,如今,他又將這傳給了子孫。

歷經近一個世紀的風雨滄桑,兩位老人傳給子女的家訓遠不止這些:“不求名利得失 ,唯求心里踏實”“修身養(yǎng)性多積德,博學求知莫貪權”“輕看權和利,重視民與情;處世法為本,為人德在先”……在老人眼里,德比什么都重要。

與家訓相比,以身作則更可貴。

百善孝為先。上世紀六十年代,物資緊缺。有年春節(jié),機關食堂給每人分了一缽蒸肉,龍可英惦記著辛勞了一輩子的公婆,省下來托人送到了鄉(xiāng)下婆婆家。公公病故后, 她更是把婆婆接來長住,并在兒女面前立下規(guī)矩:“凡是奶奶沒有吃到的東西我們不吃,奶奶沒有享受到的我們不能享受!

“有了‘能吃苦’這碗‘酒’墊底,什么樣的‘酒’都喝得下!苯逃訉O時,鄧尚志總是將這句話掛在嘴邊。在他看來,吃苦耐勞是立家之本。盡管兩位老人年輕時在城里工作,但一有機會就把孩子放到農村去鍛煉,三子一女個個會插秧、割稻、砍柴,甚至還學會了破篾、織斗笠。

“屋檐水點點滴滴,滴在現窩里!比缃,鄧尚志的兒女個個成才,孝順父母。兒孫多次邀老人同住,老人卻總是婉言謝絕,不愿給兒女添麻煩,住在老房子里,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房子的天花板有些裂縫了,他們就請人用透明膠細細地粘好。

2000年和2004年,夫妻倆先后編著《真情集》《心聲》兩本書冊,收集了一些自傳、家信家書以及詩詞,將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浸潤其中,傳教與后人。,龍可英又編著《詩畫怡情》一書,作為夫妻倆人生最后的紀念。在這本書中,兩人毫不避諱地留下了遺囑,要求樹葬,去世后火化,不占國家的地,骨灰葬在老家父母墳前的樹下。龍可英還特為此賦詩:“生死平常事,骨灰樹下埋;ㄩ_香十里,白鳥引歌來。”

 傳承好家風先進事跡材料三

段連斌,楚雄州元謀縣財政局駕駛員,漢族,1977年生,為共產黨員。

他說:“我就是喜歡做好事,如果誰有困難,只要我知道,我就會想要盡我全力的要幫他,幫不到我心里難受!

優(yōu)秀家風代代傳

段連斌的家庭是一個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之家,爺爺是一名50年代的全國勞模,經常教育下一輩“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所以家庭成員們都勤儉持家。父親段世先是一名退休工人 ,多次被評為“先進生產者”,他的敬業(yè)奉獻精神是晚輩們學習的榜樣。母親趙金蘭,是一名退休的人民教師,一輩子勤勤懇懇教書育人,如今桃李芬芳,曾無數次用她那并不高的工資經常資助一些家境貧困的學生,在這樣的家庭中,段連斌也從小耳濡目染。

小難小助,大難共幫

從1996年擔任駕駛員工作至今,段連斌行車30多萬公里無一安全事故,2009年,段連斌和元謀伙伴們創(chuàng)建了一個區(qū)域性的QQ群,建群一個月后,開始公益活動。經過近四年的發(fā)展,更名為元謀在線義工組織,擁有正式注冊義工57人,

6年多來,一直致力于元謀縣境內的扶貧、助學、救災等公益項目,截止目前,已組織實施大小公益活動30余次,出動義工500多人次,募集愛心物資價值數十萬元,愛心資金6萬余元,直接幫扶對象數萬人。

和諧家庭 共同奉獻

2009年,弟弟因病離世,當時侄女才4歲,剛上幼兒園。由于弟弟之前離異,除了幾個老人,段連斌夫婦主動承擔起當爹又當媽的角色,2010年女兒段繼涵出生,也從來不會忽視對侄女的愛,夫妻倆買東西從來都是雙份,侄女一份,女兒一份。到女兒上了幼兒園時,他和妻子每天輪流送兩個女兒上學。

一個幸福、快樂、和諧的家庭需要每個家庭成員的共同的努力,他們擁有著一顆愿意幫助別人的最美的心,把能幫助到別人當做一件最快樂的事。這個家庭并不富裕,但他們愛崗敬業(yè)、樂于助人、互相支持,每個家庭成員都為這個家付出自己應付出的愛

2017年全國“最美家庭”提名獎。

榮獲“全國優(yōu)秀青年志愿者”、“楚雄州道德模范”、“楚雄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

傳承好家風先進事跡材料四

手握公權,只一心為民,從不私用,從不讓家人沾權力的光,不用公權為家人換取任何好處,這對領導干部來說是極為難得、尤為可貴的。然而,焦裕祿、谷文昌等共產黨人卻做到了,而且堅持了一輩子。

焦裕祿對子女要求極為嚴格,從不給子女“特殊關照”。三女兒焦守云在回憶中講述了這樣一件事,“當年大姐畢業(yè)以后要工作,母親就問父親怎么安排,父親說,一個選擇是在機關打掃廁所,一個選擇是去咸菜廠當工人!蹦赣H聽了很高興,覺得當工人很不錯。沒想到焦裕祿竟要求女兒不但要在咸菜廠干活,還要挑著擔子在大街上賣咸菜!爱斈甏蠼闶且粋大姑娘,臉皮薄,父親又是縣委書記,怎么也想不通!苯┏至撕芫,焦裕祿說,那我和你一起賣咸菜!斑@樣才做通了大姐的思想工作!

在焦裕祿的影響下,妻子徐俊雅也對子女嚴加管教。蘭考剛興裝電話的時候,在鄉(xiāng)里工作的兒子躍進興沖沖地也打算在家安一個,沒想到徐俊雅堅決不同意:“你裝個電話,是不是打算在家遙控辦公呢?一鄉(xiāng)之長你不走村串戶,怎么了解群眾的想法和困難?”最小的兒子保鋼參加工作的時候,徐俊雅堅決讓兒子到汽車修理廠當臨時工……樁樁件件,折射出焦家的清正家風。

“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飯”是谷文昌對子女的一貫要求,他的5個子女在工作、生活上沒有得到過任何“特殊照顧”,哪怕是政策允許的事,谷文昌也不替子女“爭取”。

1976年,谷文昌的小兒子谷豫東高中畢業(yè),最大的愿望是到工廠當一名工人。當時谷文昌夫婦已經是花甲之年,按照政策可以留一個子女在身邊工作。谷豫東向時任地區(qū)革委會副主任的谷文昌提出留在父母身邊,谷文昌沉默許久,還是勸他下鄉(xiāng)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谷文昌說:“我是領導干部,不能向組織開口給自己孩子安排工作,不然以后工作怎么做呢?”

而谷文昌的女兒谷哲慧從一名臨時工到轉正則花了15年的時間。1963年,谷哲慧高中畢業(yè)進了縣財政科當臨時工。她人很老實,穿著打補丁的褲子,能吃苦,下鄉(xiāng)就睡地鋪,旁人根本看不出這是縣委書記的女兒。1964年,谷文昌調任福建林業(yè)廳副廳長,有關部門提出要將谷哲慧轉為正式工,隨谷文昌一起去省城。谷文昌堅決不同意,他說:“組織上調的是我,不是我女兒。”此后,谷哲慧還有多次機會轉正,都被谷文昌“叫!保钡1979年才轉正。

谷文昌對子女要求嚴格,對妻子同樣如此。谷文昌的愛人史英萍是一名南下干部,新中國成立初和谷文昌一起來到東山,當時是縣民政科科長,1952年轉薪時定為行政18級,在此后30多年的工作中,她的職務、工資級別都沒有提升過。

谷文昌對自己和家人異常嚴格的家風,在有些人看來顯得“不近人情”,而正是如此,谷文昌在百姓心中樹立了一座豐碑。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