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以扎實的教育理論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養(yǎng)料,以大量真實的課堂教學案例為土壤,提出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一是實現(xiàn)“有效教學框架”規(guī)定的教學內(nèi)容,即通過“有效教學框架”表格,將課堂教學過程細化成若干步驟,具體到每一分鐘該做什么,怎么做,讓師生有條不紊,循序漸進。二是據(jù)此內(nèi)容發(fā)掘知識的內(nèi)在魅力,讓學生獲得求知的快樂。三是實現(xiàn)課堂知識、師生生活與生命的深刻共鳴。
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讀后感_第1篇
本學期品讀了新教育專家干國祥的著作《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感受頗深:作為新教育學派的教育者,甘老師的教學思維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詮釋了語文的含義,教學的真諦。我閱讀著甘老師的文章,似乎是踏上了一次陌生的旅程,旅途中見到的,聽到的都是那些熟悉的場景,熟悉的聲音,但是卻能獲得一種全新的體驗。
首先使我認識到文本解讀和教材解讀不是一回事。文本的解讀重在解決“講什么”,教材解讀重在解決“教什么”;文本解讀要求全面、深刻,需要老師有更廣博的知識,理解得更深入,教材解讀則需要適宜、貼切、恰當。無論是文本解讀,還是教材解讀,都是課堂教學的必要前提。無論多么完美多么詳細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都不能替代教師的解讀能力,教師必須進行專業(yè)發(fā)展修煉,注重專業(yè)閱讀和專業(yè)寫作。
其次是我認識到新教育的三類目標不同于新課程理論的三維目標。兩者是從不同的層面,提出的不同概念。新課程三維目標強調(diào)了目標的整體性、統(tǒng)一性,而新教育理想課堂的三類目標,則強調(diào)了教學目標的分解、細化,強調(diào)了每一個目標的獨特性,能更好的落實。
最影響我的是“左手教,右手學”的教學板塊,真正體現(xiàn)了課堂大容量、小步子、快節(jié)奏的特點,使我們課堂的每一分鐘都有計劃、有目的。尤其是右手攔的學生學習清單,改變了以往教案只寫教師教的部分,讓每個教師在思考教學的時候,去思考明確學生的學習,確保在教學中每個學生擁有足夠的、完整的、有序的訓練,真正體現(xiàn)“教”為“學”服務的教學思想。
以前我們的課堂上,經(jīng)?梢钥吹竭@樣的景象: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學生馬上舉手如林,發(fā)言爭先恐后,一個學生提出意見后,馬上有許多小手舉起來,對之補充或評價。這樣的課堂更像是學生才藝的展示會。授課者對這樣的課堂滿意:講的學生都聽懂了,評課者對這樣的課堂滿意:師生配合的真好,學生也對這樣的課堂滿意:老師的提問我都會了。那么我們可以追問:這樣的課堂,是不是理想的課堂?學生長期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習,最終是否能夠獲得我們滿意的結果?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這種兒童中心主義,或者說主體性神話的失敗,是已經(jīng)被太多的事實所證明了的。對于這種課堂教學虛假主體性的撥亂反正,新教育理想課堂的第二重境界,事實上也可以視為是向更為古老的人文主義致敬,或者說,是對因理解失誤而導致方向失誤的兒童中心課堂的反動。
教師在此過程中,不僅是用高超的應對在組織課堂教學,而且他還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如果課堂上沒有能夠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沒有參與學生與知識之間的對話,那么無論是個體學生與知識的對話,還是學生群體之間的對話,都有可能停留于膚淺的層次,而達不到理想的效果。當然,這里所說的人與他者的對話,嚴格地說,還不僅是教師,更應該是學生之間的學習合作。
教師是山,學生是水。山光水色,相互映照。師生是一種緣分,也是一種真情。我知道成長的路途中沒有一步登天的魔氈,你的雙腳必須堅實地踏在土地上一步一個腳印地走。我將在甘苦相伴中體味語文教師的價值,只有懂得付出才會擁有收獲,心中才會蕩起幸福的漣漪。但愿這樣的幸福不斷充盈著我的教育生活。
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讀后感_第2篇
干國祥在書中提到理想課堂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實現(xiàn)“有效教學框架”規(guī)定的教學內(nèi)容,即通過“有效教學框架”表格,將課堂教學過程細化成若干步驟,具體到每一分鐘該做什么,怎么做,讓師生有條不紊,循序漸進。這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常規(guī)要求,也是基本要求。
第二重境界:發(fā)掘知識的內(nèi)在魅力
課堂,是真理呈現(xiàn)之處;教學,是知識散發(fā)出魅力之時。在靜態(tài)的教材下面,蘊藏著人類最偉大的奧妙:發(fā)現(xiàn)宇宙與人類,書寫宇宙與人類的整個過程,課堂教學,是這一發(fā)現(xiàn)與書寫的重溫和延續(xù)。而如果沒有將“問題-知識-真理”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那么教師的精彩表演時淺薄的,學生的小手林立是膚淺的,教育教學的真諦,將沒有被師生在課堂上把握,課堂用表面化的熱烈,替代了緊張的腦力勞動,而緊張的腦力勞動,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正是課堂教學的本質所在。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發(fā)掘知識的內(nèi)在魅力,才能打動學生,讓學生陷入深度思考,才能讓學生達到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和獲得求知的快樂。
第三重境界:實現(xiàn)課堂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鳴。
課堂教學,在實現(xiàn)人與知識深刻共鳴的同時,也實現(xiàn)著人際之間、自我之間的深刻共鳴!我們才能說,課堂教學不僅實現(xiàn)了知識的復現(xiàn),而且也實現(xiàn)了人的復活---學生與教師生命的復活。理想的課堂教學,需要實現(xiàn)最后一個維度:課堂與社會生活的息息相通,課堂與人類命運的息息相通。我們希望:在我們的課堂,與其粉碎任何剛剛覺醒的意識所具有的自然的好奇心,不如把它引向最初的探詢:什么是人類、生命、社會、世界真理?(埃德加.莫蘭)也唯有如此,課堂的師生關系,或者說學習共同體關系,它已超越了以親密為依據(jù),超越了以知識多寡為標準,共同體成員已成為一群為人類,也為自己的存在追尋著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只有實現(xiàn)了課堂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鳴,才能讓學生了解學習的意義所在。只有這樣,學生不再為當前的一次期考或畢業(yè)考試而苦苦死記硬背,而是激發(fā)了他們對今后探尋世界奧秘、為今后人類生活的更美好更加努力學習。
現(xiàn)實中的課堂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功利性的教學將不會給學生帶來持久性的發(fā)展和影響。葉瀾教授曾經(jīng)批判“把課堂教學目標局限于發(fā)展學生認知能力,是當前教學論思維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現(xiàn),這樣就是把生命的認知功能從生命整體中分割出來,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體當做認知體來看待。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fā)揮,才能有助于新人的培養(yǎng)和教師的成長,課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變現(xiàn)有課堂上,見書不見人,人圍著書轉的局面,必須研究課堂教學師生狀態(tài)的眾多因素,研究課堂教學中師生活動的全部豐富性,研究如何開發(fā)課堂教學的生命潛力”。
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讀后感_第3篇
讀了《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后,感受頗多,結合平時的教學也進行了很多反思,通過反復越多
新教育理想課堂我認為要做到如下幾點:
1.課前明確清晰的目標,即課后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于能力,哪怕掌握的部分知識是感受性質的,教師的心中也要能夠獲得清晰的描述。
2.依據(jù)掌握的其他信息制定出課堂藥方,盡可能在課堂上及課下進行檢測,用檢測的結果,來檢測我們的目標、策略是否合理及有效。
3.形成一種反思習慣,要持續(xù)追問:為什么我的估算正確率如此之低?哪些方法能夠得到更有效的課堂反饋?
干老師所提出的課后反思他的出發(fā)點是學生學習的效果,他的方法可以是自我的,也可以是同行之間進行的,更為直接的方法是在教學設計上做批注,對解讀、目標、預習等各個教學板塊進行條思縷析的反思。
另外,干老師所提倡的這種錄像回放法,或者說課堂的文本細讀及批注法很有效,但也很耗時,目前我還難以真正的做到。
讀《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我真正走近了新教育實驗,了解了干老師們的一些教學策略,但它是否對我的課堂有效,我想還是邊學邊實踐,取其有用的學之,力爭讓自己的課堂也能成為有效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