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自律的人生,就是自我主宰的一生,這樣的人生,也一定會有好運相伴。下面是《摔跤吧,爸爸》觀后感,快來圍觀吧。
《摔跤吧,爸爸》觀后感【篇一】
電影情節(jié)中有個很好的設定在于,虎爸首先是看到了女兒們具有摔跤潛質,然后才開始引導訓練,并不是一開始就把自己想當國際冠軍的愿望強加給孩子。
只不過,虎爸覺得既然開始訓練了,那就一定要嚴格,做事就是這樣嘛,不做則已,要做就要認真做。
父親作為教練的時候是無情的:每天早上5點起床訓練;讓平時穿長袍的小姑娘穿上男孩子式的短褲;無視女兒們的苦苦哀求剪去她們的長發(fā)……
剛開始,女兒們受不了苦,也受不了周圍人的冷嘲熱諷,偷偷與父親對抗。
她們并不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偷懶跑去參加14歲閨蜜的婚禮時候,父親則用一個巴掌將其玩耍的夢想擊碎。
但,當女兒向出嫁閨蜜埋怨父親的時候,出嫁好友的一番話卻讓女兒們醒了過來:
“我倒是希望上帝給我一個這樣的父親,至少他非常關心你們,否則就像我一樣,以女兒降生開始就是以鍋碗瓢盆為伍。他愿意為你們擋風遮雨,為你們忍辱負重,就是讓你們有自己的未來,自己的人生!
我們現在經常說要快樂教育,但快樂教育不等于放養(yǎng)教育,孩子心性散漫,把玩放在第一位,即便有某種天賦,也很容易因為吃不得苦、不愿吃苦而浪費掉;质智宄⒆拥奶煨裕靼赚F在這份苦,對孩子的將來意義非凡。
我們說“母愛”和“父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真正讓孩子成長的是父愛教育,因為它可以促使孩子歷經磨難,發(fā)自內心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是被當下吃穿住行等外在的東西所迷惑。
其實,虎爸也有溫柔的一面:因為素食主義的母親不愿意觸碰任何葷腥,從來不知如何烹飪的父親按著烹調書制作雞肉;因為小村里的訓練場不允許女性進入,于是便在自家農田里親手開辟出一塊訓練場;在Geeta受到學校教練不公平待遇的時候,長途跋涉來到學校附近租房子,以合適Geeta的方式訓練她,并為她烹飪營養(yǎng)豐富的食物。
決賽的前一天,虎爸鼓舞女兒:“如果你明天贏了,并不是獨享勝利果實,會有成千上萬個人和你一同享受勝利果實,是所有被認為不如男人的女孩的勝利,是那些被禁錮在家庭瑣事中女孩的勝利,明天比賽將是最重要的一場,你不是和那個澳大利亞人比賽,你是同那些所有輕視你的人比賽!”
這就是真正的父愛。在嚴厲的外表之下,其實沒有一個人比虎爸更了解他的孩子。一個陪著女兒從小到大一路走來的人,一個最了解女兒的天賦和弱點的人,一個真真正正為她著想的人,給我們展示了他彪悍的教育觀。
最后,最后,女兒站在了決賽現場,雖然沒有了父親在身邊陪伴,她還是依靠自己的堅強意志贏得了比賽的勝利。結尾時,精彩的摔跤鏡頭看得人熱血沸騰,忽然覺得,人生有個念想,為了這個念想去拼盡全力的感覺真好。
這也是整部電影非?少F的地方。它一點也不掩飾現實的殘酷,無論是早婚、父權、官僚,甚至于摔跤運動本身的激烈與危險。但針對所有的社會問題,影片都抱著一顆勇于選擇的心。父親和女兒選擇了,行動了,然后從卑微的起點,一直到自己的目標。
銀幕前的你,是不是也有所觸動了呢?
《摔跤吧,爸爸》觀后感【篇二】
為什么說它偉大呢?它講了一個普通人靠個人努力為國家爭得榮譽、拿金牌的故事。選這樣的題材,本身就非常冒險,拍不好就像個英模人物的宣傳片。
不過印度人很厲害,它的電影特性正好也反映了它的民族性,總能將各種元素糅合,還具有獨特的味道和力量。它能將娛樂、喜劇、批判、反思放在一起,又釋放出溫情,勵志且不矯情,三觀極正還不假大空。
《摔跤吧!爸爸》之所以偉大,還因為它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當影片末尾放出現實中爸爸和女兒的照片,我相信,不流淚者無幾。
電影由真實故事改編,現實中的吉塔結婚時,扮演父親的阿?米爾汗本人也出席了婚禮。
原來是真的!原來人真的可以!人們會對“做人”這件事,肅然起敬,并且重新審視“現實豐滿,理想骨干”這句話。原來只要理想豐滿,現實可以去骨干。
好的影片一定有豐富的內涵,供大家從不同角度來解讀。這里面有個人成長,有家庭關系,有社會現象,有理想與現實,有人與外界的沖突。但說到底就是人與自己的一場場競技。
1
摔跤又不能當飯吃,那還要不要摔?
這是個關于夢想的故事。
阿米爾?汗飾演的馬哈維亞?辛格?珀尕是非常優(yōu)秀的摔跤運動員,但是被父親教訓:摔跤又不能當飯吃。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難題。
人要活下去,對吧?人在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責任,對吧?你終究不能只為自己而活,對吧?所以“屈就現實”好像也是一條必經之路,你不為現實讓點兒路,也就跨不過現實這條路。
人在隱忍甚至“背叛自己”之后,才會有更執(zhí)拗的堅持。馬哈維亞將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可是來的是一個個女兒。
想而不得,才是命運的常態(tài)。從不可能中發(fā)現可能,是人對命運的對抗。
馬哈維亞抓住了最后的救命稻草,做了一件顛覆人想象的事??他開始讓自己的兩個女兒練習摔跤。哪怕受盡閑人閑語、各種嘲笑。
2
父母要不要把夢想強加給女兒?
這是本片唯一的爭議。這個父親是不是太霸道?
如果你從本片的整個邏輯和細節(jié)來看,就會發(fā)現,這不是強加,而是成全。
馬哈維亞之所以要培養(yǎng)女兒,是發(fā)現了女兒的天賦??竟然把男孩子都打殘了。
他體會過放棄天賦的痛苦,所以他不希望女兒再錯過天賦。一個人要努力對得起自己的天賦,才不枉此生。
現在很多人都說對小孩子要放養(yǎng),哪里有什么絕對的放養(yǎng)。小孩子自我覺察、自我規(guī)范的能力比較弱,家長當然需要幫助他們發(fā)現潛能、養(yǎng)成習慣。
現實中也會見到這樣的例子,不少人長大了埋怨父母:我那時候小啊,不懂事啊,你應該引導我啊……
成全,不都是順水推舟,有時候也需要“不擇手段”。所以父親必須得“殘忍”一點。你不對自己殘忍,現實就會對你殘忍。
國內版的影片被刪減了半個小時。原版中有這樣一個場景:晚上,父親趁著女兒們睡著了,給她們按摩。
所以,他不是鐵石心腸,他只是知道,任何的夢想,都要付出代價,都會有所犧牲。
有多大使命,就有多少放棄。放棄那些看起來愉快、舒服的日常。
《摔跤吧,爸爸》觀后感【篇三】
影片中,阿米爾?汗化身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珀尕。
飾演一位一直都有著“為印度贏得一枚世界級金牌”的夢想,迫于形勢和生存壓力放棄摔跤之后,寄希望于生個兒子幫他達成心愿。
不料命運捉弄,哪怕是用了不少民間偏方,辛格還是連續(xù)生了四個女兒。
就在他已經準備坦然接受現實的時候,偶然的一次機會發(fā)現吉塔、巴比塔姐妹有摔跤天賦??生為女子,把男生打得鼻青臉腫。
于是,辛格逼迫姐妹倆練習摔跤,日復一日從早上五點練到太陽落下,不準她們吃喜歡的零食,狠心剝奪了她們的童年。
為了讓姐妹倆能夠更好地完成訓練,不顧她們的苦苦哀求,把她們的頭發(fā)剪成了板寸。
這看起來,像極了那些怕孩子輸在起跑線,逼他們去少年宮,奧數班,舞蹈室的中國家長。以“為了你好”的名義做出決定,全然不顧孩子的想法。
連“生兒子”也只是出于自私的目的,辛格的想法,與中國傳統(tǒng)思維糟粕中的“指望下一代”,簡直一模一樣。
面對獨裁專橫的父親,姐妹倆也做出了反抗,想盡一切辦法逃避辛苦地訓練,在辛格的鬧鐘上動手腳,跑步時假裝摔倒。
費盡功夫,姐妹倆終于如愿逃出辛格的魔掌,偷偷參加了好友的婚禮。在和新娘子訴苦時,之前一言不發(fā)的新娘,卻哭著說很羨慕她們能擁有這樣的父親。
因為她的父親從小就只讓她做家務和燒飯,當她一滿14歲就匆匆將她嫁給從未見過面的男人,仿佛她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接下來她就要一輩子與掃帚與爐灶相依為命。
直到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姐妹倆不是在醫(yī)生、教師、公務員這些前途中被父親逼著去摔跤,而是在成為童養(yǎng)媳前被父親拯救。
無論是現實中的印度農村,還是影片中的印度農村,女性的地位普遍都不高。她們被簡化成子宮,作用只是生殖,為了給家人減負,初潮剛過就得嫁人生子。
在全村人把女兒當成移動子宮來養(yǎng)的時候,辛格想讓吉塔、巴比塔姐妹逃脫這種命運,甚至不惜為她們對抗整個世界。
姐妹倆的態(tài)度,由抗拒變成了衷心地接納。與其說是為了奪得冠軍,倒不如說是為了與這注定的宿命抗爭。
雖然說摔跤地訓練艱辛而漫長,但是這是一項能夠養(yǎng)活自己的技能,這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行業(yè),這是能夠讓那些女孩們逃離死神的解藥。
如果擺在你面前的是滿漢全席,父母只讓你吃饅頭,這叫獨裁,叫不尊重子女的個人選擇。
如果你家里只有有毒的棒子面粥,父母努力給你弄了倆饅頭,雖然饅頭也很難吃,還可能劃傷嗓子,但這樣的父母也稱得上偉大。
和一個女性朋友談起這部電影,她說她也有類似的家人。
年幼不知套路的她,被一條花裙子騙到練舞房,還沒進門就聽到里面鬼哭狼嚎,意識到不對勁想跑已經來不及了。
開背、下腰、壓腿、劈叉……一樣不落。
她的舞蹈老師是父母的故友,對她無比嚴格,別人開腿180度,她就要多開10度。
脫落的指甲,立腳尖的動作,腳趾磨下的老皮,一度讓她對自己的父母恨得牙癢癢。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從小練舞的優(yōu)勢就越來越明顯。更關鍵的是,練舞吃過的苦,把她的性格磨礪得很堅韌。
這是許多中國孩子學藝的過程,連哄帶騙威逼利誘去了,吃苦受累看著別的孩子玩,心理難受埋怨父母。但當他們長大后因為身有一技之長擁有了更多選擇,又會很感激這段經歷。
我們像是剛剛被開采的原礦,下一秒能成為什么,完全看選擇如何打磨。
好的教育真正的意義,是有個人告訴你,指引你選擇某條路,即便最終不會成功,但也不會比以前更糟。
而且人大都懶惰,靠自己的自制力一步一步追求理想別說在十幾歲,就是二十幾、三十幾歲的人也不太容易做到。
因此,一段不斷被施加壓力以及主動給自己施加壓力的時光,在年輕時就顯得極為必要。而其中收獲到的,沒有經歷過的人永遠不會懂得。
需要童年開始的技藝,都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孩子是不會自己去主動選擇的,連草履蟲都知道躲避鹽水,人天性愛安逸。
回到電影,辛格作為教練是非常無情的,但他作為父親的時候又極其溫柔。
素食主義的母親不愿意觸碰任何葷腥,不會烹飪的辛格按照說明書為女兒制作雞肉;
村里的訓練場不允許女性進入,辛格便在自家農田里親手開辟出一塊訓練場;
在姐妹倆即將被學校開除的時候,辛格含著淚水地哀求,已經是他的全部。
所有的一切,辛格只是希望女兒們能有一條更好的出路,這些無情和溫柔,其實殊途同歸。
半決賽后,吉塔在發(fā)布會上,將功勞歸功于父親,引起教練不滿。所以最后的決賽,教練策劃了父親的缺席,將父親騙至小黑屋里,禁閉起來。
在我看來,父親的缺席意義非凡。吉塔在父親的教導下,走向冠軍。
但是,正如父親很早就教她們的,爸爸不能時刻保護著你,爸爸只負責教你戰(zhàn)斗,最后你要戰(zhàn)勝自己的恐懼,自我拯救。
這也是教育的經義所在。你必將自己獨自戰(zhàn)斗,戰(zhàn)勝自我,方得自救。
最后的關鍵時刻,吉塔靠著父親教她的假動作,然后一個神走位,驚天的過肩摔,完成最后的絕殺。在黑屋子里的父親,聽到印度國歌奏起,他知道,吉塔做到了。
母愛是,只要我有,只要你要,我什么都可以給你。而父愛是,如果有一天我離開了這世界,你也要好好地生活下去。
父愛是隱晦而不露聲色的,它沒有母愛那么明顯和張揚,但會多一份深沉和寬厚。父愛的含蓄和隱忍,當我們能夠理解的時候,總會覺得熱淚盈眶。
影片的插曲有句歌詞:這個世界充滿假象,唯有痛苦從不說謊。
觀影的過程,我總是聯想到自己。我從小就是一個體弱多病、干不了重活的人,父親一直都嫌棄我枉為男子漢,卻也是變向磨我的性格。父親不希望我成為他那種人,一直都在強調讀書的重要性。
最終,雖然我也沒有上一個特別好的大學,但至少比起家里那邊很多同齡人,有了見識更廣闊天地的可能。
雖然他們也過得衣食無憂,但至少我可以不囿于狹隘的視野,而去了解這個世界更加真實的存在。
我深夜痛哭過,酩酊大醉過,爛攤子自己收拾過。我有時也會想,如果年少時再稍微逼自己一下,也許我會有更多更好的機會。
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后來,那些受傷的傷口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只要沒被弄死,總有一天能翻身。
最后,以叔本華的一句話作為結尾:
無論何時,每個人都確實需要配備一定份額的焦慮,或者擔心,或者困苦,正如一艘船需要一定的壓艙物,才能走出一條筆直和穩(wěn)定的航線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