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的觀后感范文【一】
這是一部讓人由衷贊嘆的紀錄片,以其獨特的拍攝題材和視角,成為影像紀錄史上的奇跡。
1964年,著名導演邁克爾?艾普泰德Michael Apted還是剛入行沒多久的小伙子,他決心拍攝一部反映英國人生活和西方人文的紀錄片,于是他采訪了一大批英國各地的7歲的小孩,用攝像機記錄下來他們的音容笑貌,采訪他們談及自己的生活現(xiàn)狀和心中的愿望,最終選定了14個小朋友的影像集合出品1964年的“成長系列之7歲篇”。以后每隔7年,邁克爾?艾普泰德就再次找到當年那14個孩子,記錄下此時的他們,7年時間的人生歷程,7年來的他們的人生變化和對生活的感悟。
到2012年為止,這個成長系列從1964年開始的7歲篇,拍攝了14歲篇,21歲篇,28歲篇,35歲篇,42歲篇,49歲篇,一直到56歲篇。
對于普通人來說,很難看到自己的成長軌跡,甚至當我們?nèi)说街心,回頭看時,我們7歲、14歲時的樣子已經(jīng)變得模糊不清,我們更是不可能看到別人的成長歷程。在看這部紀錄片的過程中,看到隨著歲月的流逝,看著社會和時代的滄桑變化,看著14個天真爛漫的小孩變成發(fā)福禿頂?shù)闹心耆,看著他們?jīng)歷事業(yè)上的變化,愛情婚姻生活的變故,有一份難言的感受涌現(xiàn)在我的心頭。
知道這個紀錄片,還要感謝一個博友anny在我的博文“命運天注定”后面的留評:同意你所說的,《56Up》已經(jīng)說盡了,西游記也說了,孫悟空再怎么變花樣,也逃不脫五指山。
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去網(wǎng)上搜這個"56up",發(fā)現(xiàn)原來它不是一部電影,而是一系列反映英國社會半個世紀以來的一些普通人的真實人生命運的紀錄片。前一陣兒下載下來,但沒有馬上看,近來靜下心來,抽空把一共11集(7,14,21,28,35,42歲各一集,49歲兩集,56歲三集)片子全部看完。
片中14個孩子,分別來自于不同的家庭背景:
約翰、安德魯、查爾斯來自于精英家庭,在私立學校讀書。
布魯斯、尼爾、彼得出身于中產(chǎn)階級家庭,來自于老工業(yè)重鎮(zhèn)利物浦;
尼克出身于約克郡的偏遠農(nóng)村家庭;
女孩蘇西出身于中產(chǎn)階級家庭,從小接受巴蕾舞訓練,家里在蘇格蘭有度假別墅。
托尼和三個女孩林恩、杰基、蘇珊出身東倫敦的貧民區(qū),算社會底層;
西蒙和保羅在福利院,在沒有父母關護的情況下長大,算社會最底層;
看完這個系列,我感慨萬分,深感一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遺傳和性格對其人生的影響。主要有以下這些感慨:
1 過早地結婚生子會影響人生的設計和發(fā)展。要有耐心等待最適合自己的那一個;
2 一個人的體重基本與他所處的階層相對應。精英階層的人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一切,包括身材;
3 知識改變命運。受教育程度高的,更容易獲得較好的生活;
4 生育孩子的數(shù)量與經(jīng)濟狀況及受教育程度有關。經(jīng)濟狀況好、受教育程度高,生育孩子少;反之,經(jīng)濟狀況差、受教育程度低,生育孩子多。同時,生育孩子的數(shù)量過多,反過來也影響人的發(fā)展和生活質量。
5 婚姻的幸福與否和知識水平關系不大,和性格情商更為相關;
6 父母的學習能力和智商遺傳明顯,大體上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看這部片子,我最深的感受可以概括為:自律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也更能享受到自由的人生;
人生七年的觀后感范文【二】
在簡七讀財?shù)奈⑿庞嗛喬柨吹胶喥呔扑]的《人生七年》,這里引用微信推送的原話來開始今天的觀看感受:
英國有部很了不起的的紀錄片,一個導演可能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級是很難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舊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去年的56歲。幾十年過去了,當初的想法被證明是對的(至少在我三小時的觀看感受得出的結論是這樣子).
這是十四個孩子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安德魯,那個在第三集出現(xiàn)從小就開始看報紙的那個男孩子,他對自己的未來方向很明確,初高中上什么學校,大學上什么學校,以后要從事什么行業(yè),什么職業(yè),他心里一直有個方向。
安德魯?shù)氖聵I(yè)相當不錯,同事關系非常不錯,安德魯社會地位也高。當然,安德魯?shù)幕橐鲆蚕喈敳诲e,兩人在一起28年,雙方?jīng)]有離過婚(相比其他很多孩子的婚姻,安德魯是個例外),安德魯?shù)氖杖胨娇梢宰屍拮釉诩野残漠斎毺?兩個孩子也在父母的栽培下,順利成長,并受過好的大學教育,生活也過得非常好。
“父母在走的時候如果沒有留下什么東西給你,而給你良好的教育,教育可以讓你終身受用!卑驳卖斣诩o錄片中這樣說道(大意如此),“社會階層難以改變,社會向來如此”安德魯如此說道。這就更加印證了導演之前的初衷:英國的社會階級是難以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
我們生活在社會之中,受過良好教育,但眼光有時候確實不應該只局限于我們眼前,當我們有了兒子女兒,有了孫子孫女,他/她們的幸福未來,又該靠誰來爭取和把握。我想我們可以在現(xiàn)在就開始努力,努力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努力奮斗,為自己、為家人同時也為后代而努力拼搏!
人生七年的觀后感范文【三】
當我看到《人生七年8》的最后一幕,一個長鏡頭慢慢地從老Tony身上離開,那個記載了他童年、青年的生活并且一度荒廢的賭馬場的新模樣逐漸清晰,成為倫敦奧運會的主運動場的時候,時間的魅力聚焦在了這個小時家境貧寒、父母離異,現(xiàn)在生活美滿、子嗣繞膝的老頭身上。我體會到,這56年的時光映照在了這14個人的身上,是多么神奇。
準確的說,這并不僅僅是一部紀錄片,這是一個系列片。在1964年,導演邁克爾-艾普特為BBC拍攝了一部名叫《人生七年》的紀錄片,他們挑選了來自倫敦的14個7歲的兒童,采用每7年跟蹤拍攝的方式,通過跟蹤他們的人生軌跡,來研究英國社會存在的社會階級凝固的問題。到2012年,這個電影系列走過了56個年頭,然而,導演達到目的了嗎?
的確,好像是達到了。14個人之中,有4個人家境殷實,接受了私立學校的教育,他們的人生同樣留在了上流階層(除了其中有一個人自愿當了教師這一好像在英國不太賺錢的職業(yè))。10個中產(chǎn)階級以及窮人里面,只有一個人成功了,Nicholas成為了一名大學教授,其他的9個人依然生活在底層或中產(chǎn)。然而他們都站在追求“幸!钡拇髲d里,而且他們幸福的“天花板”一樣高。
John小的時候想要參政,14歲的時候他曾經(jīng)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看法,口吻像極了殘酷無情的裁者。然而42歲時,John沒有成功參政,在成為一個律師之后,他喜歡上了園藝,腦袋半禿的他自己調侃說:“如果我20歲的時候說自己喜歡園藝,大家肯定以為我瘋了!
Neil大學輟學,21歲時他在倫敦建筑工地工作,28歲時他成為流浪漢,靠政府的經(jīng)濟金過活,在當時的采訪中,從他不停抖動的身體和渙散的眼神中可以明顯感到他的精神問題。然而后來,時間給了我們想不到的驚喜,56歲時,導演見到Neil,他已經(jīng)成為了當?shù)氐囊晃蛔h員,還應邀到澳大利亞發(fā)表演講。
在21歲以后宣布離開這部紀錄片的Peter被當時的報紙抨擊為“撒切爾夫人時代英國的憤怒共產(chǎn)青年”,然而56歲時他回來了,而是以一個嶄新的身份。他成為了一個樂隊的成員,而且還獲得了音樂獎項,在音樂界獲得了肯定。
你瞧,他們的生活也挺好的,就像一個走進迷宮的孩子,兜兜轉轉之后,總是能找到父母急切的擁抱。
《人生七年》就是這樣一部片子,他平鋪直敘,毫無矯揉造作,真實是他唯一的追求。真實在那三個女孩兒越來越發(fā)福的身材上,真實在那越來越多的禿頂上,真實在每一句臺詞,每一個故事,每一處起承轉合,傷感又溫情。當我們看到他們臉上的皺紋越來越多,身材越來越走樣,頭發(fā)再也不像從前那么茂盛的時候,我們還會想起他們年輕時的模樣。他們也曾經(jīng)想改變生活,想成為演員或者政客,然而在時光面前,一切都變得圓滑。就像匠人手里的一把美工刀,把每一個人像玉一樣磨得通體圓潤,在時間這條湍急的河里,像一條靈活的魚兒一樣,不再跌跌撞撞。
這只是一篇普通的觀后感,我希望,面對屏幕的你千萬不要奢求從這得到什么。常識和經(jīng)驗告訴我們,評價別人的人生不是一件很體面的事情。而且“從別人的人生里面得到有利于自己的經(jīng)驗”這個觀點,筆者也持審慎的懷疑態(tài)度。畢竟對于文化環(huán)境、成長環(huán)境都不同的人來說,會有完全不同的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它貧乏單調,但充滿了生命力和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這一點很重要,在筆者看來,比旁觀這14個人的人生要更加重要。
人生七年的觀后感范文【四】
因為真實,所以殘酷??觀《人生七年》有感 朱利葉斯?海爾說過這么一句話,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劇場,他集經(jīng) 理、演員、提詞、編劇、換景、包廂侍者、看門人諸職于一身,此外還 是觀眾” 看了英國導演Michael Apted從1964年開始追拍的以英國不同 階層的14個人為題材的紀錄片《人生七年》 ,我終于懂了這句話的含義, 原來每個人的一生真的猶如一場戲劇,你也不確定你
會扮演哪個角色, 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場戲劇是沒有彩排的,理想再豐滿,終究也難敵 現(xiàn)實的骨感。 片子一開始就提到《圣經(jīng)》上的一句話,Give me the child until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跟中國的諺語“ 三歲看小,七歲看 老” 非常類似,這也足以證明,任何的地域文化終究脫軌不了固定的人 生宿命。其實,影片一開始傳達的主題并不是驗證一個人7歲的時候展 示出來的品行是不是能決定其一生, 導演Michael Apted其實最想證實這 樣一個觀點:英國社會的各個階層之間缺乏流動性,下流社會的人很難 通過自身努力打開通向上流社會的門。然而,故事的發(fā)展似乎遠遠超過 了導演的預料,因此,我們對于影片最多的定義無非就是真實的人生, 殘酷的現(xiàn)實。從片子看,事實似乎確實是這樣的,底層社會的 Tony、 Jackie、Simon等等,無一例外地早早輟學,結婚,養(yǎng)活一堆孩子。而 上層社會出身的Bruce、Andrew、John則順理成章進入私立中學,上牛 津、劍橋等名校,延續(xù)上流社會的地位。當然也有一些異數(shù),比如7歲 時就打算探求月球秘密的nick,雖然出身鄉(xiāng)村,但最終成為威斯康星大 學的教授。的確,對于傳統(tǒng)根深蒂固的社會,相對于出身,個人能力不 過是大浪上的小水花,至少從統(tǒng)計狀態(tài)上說是這樣的。這些例子雖然只 是一個個例,但卻依舊讓我們對人生有了太多的思考,我們的出身,誰
都無法預測,但我們的未來卻因為有機遇的掛鉤而充滿無數(shù)的神秘,而 家庭仿佛是一個人可以掌握和做主的最后領地。因此家庭教育的影響又 是極其重要, 既然決定不了出身的貧富貴賤, 那就決定生命質量的優(yōu)劣。 再回歸現(xiàn)實與理想的話題, 總會讓我們依稀記起, 讀小學時的我們, 曾經(jīng)都寫過這樣一篇作文, 《我的理想》 ,就如同本片在7歲的孩子們一 樣,關于未來,我們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雄心壯志,可是,隨著年齡的 增長,無論是日益繁重的課業(yè)還是父母、社會對我們的期望,有多少人 還會談及自己的理想,更別說從事自己小時候夢想的職業(yè)了。進入大學 時,面對琳瑯滿目的專業(yè),我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初入社會時,找 到一份工作就已經(jīng)謝天謝地了,誰還管自己適合不適合。 有的時候很羨慕片中的主人公,至少在他們年邁的時候可以通過影 像看到年輕時的自己,而我們的人生卻像一本翻開的書,誰也不知道下 一頁會是怎樣的,而上一頁又是否還完整無缺的保留著? 與片中底層社會的Tony、Jackie、Simon相比,我們還是幸運的額 受過良好教育,有著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但我們的眼光不應該只 局限于我們眼前,當我們有了兒子女兒,有了孫子孫女,他/她們的幸福 未來,又該靠誰來爭取和把握?無一例外,答案是我們自己,無論選擇 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無論現(xiàn)實再殘酷,奮斗終將是人生中亙古不變的不二 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