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3. 體會兩首詩表達的異同.
教學重點:
理解古詩的意思.
教學難點:
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中告訴我們的道理,以及作者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 激情導入.
1. 板書-----廬山
廬山,我們并不陌生,根據(jù)我們以前看到的或?qū)W過的有關(guān)廬山的文章,說說廬山給你們留下的怎樣的印象?誰來說說?
2.學生匯報.
3.師:是的,廬山不僅水美.霧美.山也美.自古享有(板書)“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盛譽。九百多年前,48歲的宋朝著名詩人蘇軾,當時已被貶到黃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貶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時,途經(jīng)江西廬山,廬山的奇美秀麗景色讓他詩興大發(fā),作了五首記游詩,今天我們學習最后一首------(板書課題)題西林壁
4.解釋詩題
齊讀兩遍。
齊讀兩遍,生齊讀.
誰能說說詩題的意思。你對題目中的哪些不理解?(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
二.誦讀古詩,理解詩意。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蘇軾到底寫了些什么呢?大家先猜猜.
同學們先自己讀讀,然后互相檢查讀音情況.
(1)同桌互讀,檢查預(yù)習情況,互相指正。
(2)指名讀,作適當?shù)墓膭钤u價。
(3)全班齊讀古詩。
師:這是蘇軾游覽廬山之后,做了五首詩中的最后一首.作者到底看到了一些什么呢?接下來,我們將以小組為單位學習古詩.
2.展開小組,小組中合作學習古詩。
(1)回憶古詩的學習方法。
師:我們前面也學習了古詩,是如何學習古詩的呢?請同學們回顧一下學習古詩的方法。
(2) 學生匯報。
出示學習方法:(小黑板出示)
a.先自由朗讀古詩。
b.根據(jù)注釋理解詩意。先理解單個字的意思.然后在連接起來,說出整句的意思.
c.相互說說詩句的意思,并質(zhì)疑,解疑。
(3)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教師組中點撥。
3.檢查小組中學生學習效果.
(1)師:剛才,大家學的非常認真,現(xiàn)在,老師想聽聽各個小組的匯報。學了古詩,你們知道了一些什么?
(2)學生自由匯報。說說詩句的意思。
(3)(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相機點撥:嶺 峰
畫一畫
(4)練習:在括號里填上表示”看”的詞語.
在遠處 眺望 ,在近處 觀察 ,在高處 俯視 ,在低處 仰望 ,廬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5)(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理解"緣",并指導寫法.
緣:右上部分是兩筆:撇折 橫折
此兩句的意思是: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只因為自己就在這山中.
三.體會意境,悟詩哲理。
師:了解了古詩的意思,同學們再仔細讀讀詩句,讀讀意思,看看還有什么問題?
(1)師:讀到這,說到這,想到這,作者就在這座山中,卻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難道,你們沒有什么質(zhì)疑的地方嗎?
(2)學生質(zhì)疑:為什么作者身在此山中反而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
學生交流.討論.匯報。正因為作者在廬山的某個地方,也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小部分,不能全面地看清廬山的整體樣子。因而作者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
(3)學生接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是的,同樣的是廬山,只因為看的角度不同,所呈現(xiàn)的廬山的樣子就不同。所以,作者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樣的,同一件事物,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就會有不同的樣子,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情況呢?
(5)學生沉思:(聯(lián)系生活實際).
A.觀看車子,就很好的給我們闡述了這一道理。
b.下棋時,不是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就是這一道理。
C.老師想請大家來評價一下你身邊的同學,應(yīng)該怎樣看?(是只看他缺點,以此評價他呢?還是只看他優(yōu)點呢?)
(6)小結(jié)哲理:
學到這,不難看出,作者借觀廬山,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
生匯報:要想全面認清一個事物,必須全面地.客觀地.多角度觀察。
齊讀哲理:要想全面認清一個事物,必須全面地.客觀地.多角度觀察。
四.感情朗讀,背誦.
1.以飽滿的熱情,讀讀這首蘊涵深刻道理的詩吧!
2.想試著背背嗎?你可以選擇獨自背或同桌背,看誰備的既快又有感情.
3.我們?nèi)鄟硪槐榘?已經(jīng)會背的同學可以合上書本,不會背的同學請你看書讀.(齊背)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
今天,跟以往一樣,本著自己的熱情、順利地完成了語文教研活動。《題西林壁》這是一首簡短易懂的古詩,這是宋朝著名詩人----蘇軾,游覽廬山之后所寫五首游記中的最后一首,蘊涵著哲理。本首詩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詩的意思。難點是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哲理:要想全面認清一個事物,必須全面?客觀底、多角度地觀察。
根據(jù)古詩以往教學,多讀,多想。本次教學中,我繼續(xù)把握古詩要多讀的特點。初讀?精讀?想象讀?有感情讀等, 層層深入,水到渠成。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詩意,采用了個人讀?兩人讀?小組讀?全班讀。
其次,根據(jù)我們這一期學過的有關(guān)廬山的詩----《望廬山瀑布》?以及看到的有關(guān)廬山的云霧描寫文章,自然地?富有激情地導入古詩。然后采用猜猜地形式讓學生想想古詩寫了些什么內(nèi)容。想擴大學生的思維,但教學中效果不太理想,只有龍吟云根據(jù)作者是游覽廬山而寫的古詩,猜測這是描寫廬山景色的文章。我本意圖是想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可能是描寫有關(guān)游記中的小故事,也可能是游記所感等。這樣為寫作打下基礎(chǔ),學會從各種角度去寫作。
在學生匯報小組學習情況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敢于說知道了什么?并且運用畫畫的形式相繼點撥了嶺?峰的區(qū)別,加深學生形象思維,體會作者用字之準確。
體會文中所蘊涵的哲理這是本科教學的難點。首先,讓學生在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其中佘麗娟同學提出了疑問:作者在廬山之中,怎么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維反應(yīng)比較活躍,身在廬山之中,只能看清廬山的一小部分,所以,看不清廬山的整體面目,因而發(fā)出感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以此類推,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學會全面看問題。詩中的哲理也就顯而易見,美中不足的是,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怎樣看待生活中的問題,獨自沉思學生聯(lián)系實際倒是反應(yīng)不過來。在這里,我覺得應(yīng)該安排學生互相交流一下,也許效果更好。
總之,教學中應(yīng)努力營造氛圍,以飽滿的熱情和學生打成一片,讓學生敢說?感問,自由暢談,這就是我在課堂上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