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人春節(jié)過年習俗大全,老莆田市人春節(jié)過年的傳統(tǒng)習俗

思而思學網

莆田春節(jié)習俗

正月初四這一天對于全國其他地方的人來說早已是嶄新的一年,然而在莆田春節(jié)習俗中,他們的新年還要在初四這天重新過一遍。早起,鄰家院子里大人小孩就開始忙碌起來了,一問才知是在做炸豆腐。大家跟小編一起來看看莆田春節(jié)習俗吧。

莆田春節(jié)習俗

1、掃巡興化話把大掃除叫“掃巡”。這是個良好的衛(wèi)生傳統(tǒng)。俗語說:“千補萬補,洗凈見先祖”、“掃巡四面光,洗凈見祖公”。掃巡日一般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十日至二十日戶都選個“雙日”中的大晴天(“雙日”是莆仙群眾的吉利數(shù)碼),把家里能搬動的東西,都搬到戶外,先洗凈讓太陽曝曬,一求干,二消毒。然后室內再“掃巡”。

2、祭灶公.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舉行“祭灶”,就是送灶公上天。祭拜時燒一紙線,送灶公上天是祈求玉皇賜福,豐衣足食。f2N_Jl~U3、農歷十二月廿五日,是莆仙習俗公定的大日子,俗稱“二十五日頭”。這一天,一般是大晴天,相傳為“天官賜!钡娜兆印_@一天,也是發(fā)善心積德的日子。凡種種原因向神許愿的金錢、谷物,都要主動送到城隍廟(或村里宮廟),由經辦人化為施舍給窮人、乞丐。這一天必須做好事,如債務未清者,也不能討債。

4、辭歲,“除夕”前一天,俗稱“小除”,戶戶放鞭炮,貼新春聯(lián)。當晚,家家戶戶堂上點花燭,疊紅橘果如塔狀,上插“三春”紙花,供“隔年飯”于灶頭,備辦豐厚祭禮和“貢銀”,祭祀天地神,名為“辭年”。除夕俗稱:“做歲”,除夕夜叫“三十暝”。逢小月叫“廿九暝”,全家同桌飲宴稱為“圍爐”,宴席菜一般備10碗,魚不切尾,螃蟹要10腳全。飲宴結束,大放鞭炮,長輩要給兒童分壓歲錢,一般通宵不睡,俗稱“守歲”。80年代以來,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成年的晚輩往往給年邁的長輩奉獻壓歲錢。以表孝道。

5、過年時,莆田春節(jié)習俗每有做“紅團”和“番薯起”,一以孝敬祖先,二為時令口福,三取一家人紅紅火火、大吉利、大平安、大團圓之意!凹t團”皮的制作是有一番技巧的。把糯米浸水后,撈起瀝干,用手工舂成米的粉末(俗叫“米祭”),一篩再篩,取其最細的粉末,晾干備用。用時,加入適量的開水和“食物紅”一起揉勻成粉紅色的團皮,搓成圓長條,再以手摘成等量的一塊塊的團皮塊!凹t團”的餡大都是甜的,也有咸的。甜的加紅糖就行;咸的則須加入蔥花、香菇絲和搗碎的炒花生米等調味品,別有鄉(xiāng)土風味。“紅團”的餡分三類:一是以綠豆為餡(綠豆去砂和雜質,洗凈去殼)。俗叫“綠豆餡”;一是以糯米為餡,俗叫“糯米餡”;一是以番薯干粉為餡,因為從前山區(qū)和沿海地帶,少產稻米,全年主糧就是“番薯”、“番薯干”!白鰵q”時做“番薯干餡”的團,倒是不忘苦日子的樸素民風!凹t團”和“番薯起”是莆田人家“過年”時的獨特美食文化。

炸豆腐是莆田習俗必備的美食,香噴噴金燦燦的炸豆腐,寓意吉祥和富貴。過了油,香噴噴的炸豆腐就做好了,剛出鍋的炸豆腐香氣四溢,十分美味。炸豆腐是莆田人過年必備的美食,香噴噴金燦燦的炸豆腐,寓意吉祥和富貴。

6、元宵從正月初六起為至廿日為“元宵”。每個村落日子不同,以正月十五日這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為元宵正日,俗稱“元宵心”。元宵節(jié)在莆仙相當熱鬧,雖然莆仙各地鬧元宵的時間、內容、形式不完全一致,但均體現(xiàn)“以神為主,神民同樂”的基調,農村尤為突出。各村(過去叫“境”)各宗簇圍繞各自的村社鬧元宵,為期一般3天,有的還聯(lián)合鬧元宵。農村中慶祝元宵,普遍演戲酬神,并在“行儺”之外,穿插放焰火。慶祝元宵,各里社已婚男子都要按年輪流擔任“福首”,負責是年向社神燒香、清掃、祭祀、收藏社神袍服、祭器等,元宵時捧社爐隨神座繞境,讓各戶進香。

元宵彩架在慶祝元宵中,各地還流行各種習俗,各里社在前一年結婚和生育男孩的人家,每戶須于元宵夜向神獻禮,或燃點巨燭1對,稱為“喜燭”,較特殊的習俗,前一年新婚的婦女,在元宵夜都盛裝打扮,排坐在各自里社的廟前,讓人們晤識新婦風姿。農歷二月初二日是“中和節(jié)”。這一天俗稱“頭牙”。各戶祭神祭祖先。商家備辦酒席,邀店員做“頭牙”。鄉(xiāng)村里社凡在正月因大雨等原因未舉行元宵活動的,多在這一天補辦,俗稱“二月二”。仙游農村把“二月二”稱為“頭福”。

各地的春節(jié)習俗都有自己的特色,據(jù)小編所知,莆田春節(jié)習俗的傳統(tǒng)觀念十足,在這里可以感受不一樣的年味和喜慶。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