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成語故事大全?利令智昏
戰(zhàn)國時期,秦國派大將白起帶領人馬攻伐韓國。不幾天,秦國便攻占了韓國的野王(今河南泌陽縣),斷絕了上黨(今山西長治市北)的交通。這樣一來,上黨城孤立無援,眼看就要失守。上黨守將馮亭看到野王已經(jīng)失守,認為上黨也會保不住的,與其讓秦國占了上黨,還不如親手把它轉交給趙國,韓國就可以和趙國聯(lián)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的侵略。
當馮亭派人把上黨的地圖帶給趙孝成王時,趙王左右為難,他不知該怎么辦,于是召集大臣們商議,其中有一個叫趙豹的大臣勸趙王不要接受,因為無端地接受別人送來的東西,就會引起禍患,韓國之所以把上黨獻給趙國,目的是想讓秦國把矛頭指向趙國?墒勤w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見,于是又和平原君趙勝商議,平原君認為即使發(fā)兵百萬,一年半載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現(xiàn)在卻不費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黨的土地,決不能坐失良機。
趙王聽了平原君的話,非常高興,于是派平原君到上黨去接受土地,并封馮亭為華陽君。
然而,沒過多久,趙國就大禍降臨了。這是因為秦國看到即將到手的土地卻被趙國占領了,便又派白起去攻打趙國,趙國派出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詳見“紙上談兵”小節(jié))去應戰(zhàn),結果吃了敗仗,秦國在長平之戰(zhàn)中消滅趙國士卒40多萬。后來,差一點兒還打進趙國的都城邯鄲呢。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求解驛站】形容因貪圖私利,使人頭腦發(fā)昏,甚至失去理智,不辨是非。利,利益、私利;令,使;智,理智;昏,昏亂,神志不清楚。
【活學活用】他見錢眼開,~,如今被繩之于法,實在是大快人心。
【妙語點撥】司馬遷在評價這件事時,認為平原君是一個行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卻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這個東西,能夠使聰明人沖昏頭腦,喪失理智。平原君貪圖馮亭的利誘,以致趙國在長平損失了40多萬人,幾乎連趙國的都城邯鄲也快失去了。后來,人們用“利令智昏”來形容因貪利而失去了理智。
【近義】見利忘義、利欲熏心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大全?投筆從戎
東漢初年,有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此人名叫班超。年輕的時候,班超家里很窮,靠幫官府抄寫公文勉強過日子。
抄寫工作十分辛苦,而且抄寫的東西還非常多,經(jīng)常要工作到半夜才能睡覺。官府對于抄寫的要求也非常嚴格,抄錯一個字,就要責罵,還要扣工錢,甚至開除。因此,班超工作時特別小心翼翼,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眼睛直冒金星。除了累以外,抄寫工作還特別枯燥。一份同樣的公文常常要抄好幾遍,有時甚至多達幾十遍,這使得班超非常煩躁。
有一天,他正在抄寫公文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間站起來,狠狠地將筆扔到地上,非常憤怒地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zhàn)場上立下功勞,怎么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白白地消耗一生呢!”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jīng)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shù)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的外交事業(yè)做出偉大的貢獻。
從那以后,班超就扔掉了手中的筆參了軍。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奉車都尉竇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隨從北征,在軍中任假司馬(代理司馬)之職。假司馬官很小,但它是班超文墨生涯轉向軍旅生活的第一步。班超一到軍旅之中,就顯示了與眾不同的才能。他率兵進擊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戰(zhàn)于蒲類海(今新疆巴里昆湖),小試牛刀,斬俘很多敵人。竇固很賞識他的軍事才干。
由于他作戰(zhàn)非常勇敢,立下許多戰(zhàn)功,很快就被封了官。
后來,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shù)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
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后被封為定遠侯。后來,人們把班超投筆于地、參軍作戰(zhàn)的故事叫做“投筆從戎”,用來比喻棄文從武,有志報國。
??《后漢書?班超傳》
【求解驛站】扔掉筆去參軍。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投,扔掉;戎,軍隊。
【活學活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革命青年紛紛~,奔赴抗日的前方。
【妙語點撥】班超四十歲投筆從戎,棄文就武,體現(xiàn)了他的雄心壯志。我們應像班超學習,從小就樹立遠大的志向,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成為一個棟梁之材,報效祖國。我們要意識到,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國尚不能國,何及家與個人?武能定國,文能安邦,不管投筆從戎也好,棄武從文也罷,都只有一個目的,為國雄于地球而貢獻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近義】棄文就武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大全?改過自新
漢朝初年,有個名醫(yī)叫淳于意,作過齊國都城管理糧倉的長官,又稱太倉公,從小就喜歡鉆研醫(yī)術。漢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向同郡元里的公乘陽慶拜師學習醫(yī)術。這時陽慶已七十多歲,就把自己掌握的秘方全給了他,并傳授給他黃帝、扁鵲的脈書,和觀察面部不同顏色來診病的方法,使他預先知道病人的生死,決斷疑難病癥。學了三年之后,為人治病,預斷死生,多能應驗。他診治疾病和決斷生死的能力深受患者好評。
有一次,一個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請淳于意醫(yī)治。病人吃了藥,病沒見好轉,過幾天死了。大商人仗勢向官府狀告淳于意醫(yī)錯了病。當?shù)氐墓倮襞兴叭庑獭?漢文帝初期的刑罰,刺面削鼻,剜膝砍腳)。
根據(jù)刑律罪狀,要押解到長安去受刑。淳于意有五個女兒,她們都跟在后面哭泣。淳于意又急又惱,大聲罵道:“生孩子不生男孩,到緊要關頭就沒有可用的人!”最小的女兒緹縈聽了父親的話很感傷。她提出要陪父親一起去長安,家里人再三勸阻也沒有用。
緹縈到了長安,托人寫了一封奏章,到宮門口遞給守門的人。當朝皇帝是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少有的盛世“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劉恒。漢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書的是個小姑娘,倒很重視。那奏章上寫著:
“我叫緹縈,是太倉令淳于意的小女兒。我父親做官的時候,齊地的人都說他是個清官。這會兒他犯了罪,被判處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也為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一個人砍去腳就成了殘廢;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情愿給官府沒收為奴婢,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看了奏章,十分同情這個小姑娘,又覺得她說得有道理,就召集大臣們,對大臣說:“犯了罪該受罰,這是沒有話說的。可是受了罰,也該讓他重新做人才是。現(xiàn)在懲辦一個犯人,在他臉上刺字或者毀壞他的肢體,這樣的刑罰怎么能勸人為善呢。你們商量一個代替肉刑的辦法吧!”
大臣們一商議,擬定一個辦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來判砍去腳的,改為打五百板子;原來判割鼻子的改為打三百板子。漢文帝就正式下令廢除肉刑。這樣,緹縈救了她父親。
??《史記?吳王濞列傳》
【求解驛站】勇于改正自己的過失或者錯誤,重新做人。
【活學活用】原本以為他從監(jiān)獄出來后,能夠~,沒想到又犯事了,真是不可救藥。
【妙語點撥】緹縈舍身救父的事跡令人欽佩,后被編入中國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的故事里,萬代流傳。漢文帝廢除肉刑,看起來是件好事。但是實際執(zhí)行起來,卻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給打死了,這樣一來,反而加重了刑罰。后來到了他的兒子漢景帝手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罰減輕。
【近義】改過遷善、悔過自新
【反義】死不改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