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表獲獎優(yōu)秀教案精選

思而思學網(wǎng)

《陳情表》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屬于古代散文,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陳情表獲獎優(yōu)秀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陳情表》教案

A.課時安排:共3課時,陳情表優(yōu)秀教案(二)。

B.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以情動人的文筆,分析作者敘事陳情怎樣逐層深入,達到乞終養(yǎng)的目的,準確反映筆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標:苦情、親情、忠情--真實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養(yǎng)目標:指導學生體味其用詞的精練準確和生動形象。

C.教學重點:本課主要是以情動人,在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之后,讓學生找出敘述作者苦情、親情、忠情的語句,進而分析作者敘事陳情怎樣逐層深入,達到乞終養(yǎng)的目的。

D.教學難點:動筆的勤奮。

E.教學方法:反復誦讀的新授課。

F.教具使用:相關課件PowerPoint格式。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作者簡介:

二、誦讀提示:

1.注意體會作者的真摯感情。

本文是寫給皇帝的信,以敘事為主。在敘事中包含著作者真摯的感情。誦讀時,要注意文章的層次,做到有表情地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注意體會文中抒發(fā)的感情。

2.本文多四字句(五至七字句,可以看作加統(tǒng)領字的四字句),讀來容易朗朗上口,鏗鏘有力。但在以四字句為主的同時,又雜以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字的句式,構成了句式的錯綜變化,使文章脈絡流走,音韻和諧。誦讀時要加以體會,讀出文章的節(jié)奏感。

3.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臣以險釁,夙遭閔兇、門衰柞薄、煢煢孑立、床蓐、猥以微賤、非臣隕首、責臣逋慢、猶蒙矜育、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

三、整體感知:

理解本文,首先要對寫作背景有所了解:司馬氏集團滅蜀后,為了籠絡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賢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應詔,會被誤認為"矜守名節(jié)",不與司馬氏王朝合作,招來殺身之禍。司馬氏集團通過陰謀和屠殺建立了西晉政權,為了鞏固統(tǒng)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李密至孝,與祖母相依為命,寫此奏章,陳述自己不能奉詔的原因,提出終養(yǎng)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寫,皆是真情實意。為了喚起武帝的憐憫心,作者不是直陳其事,而是凄切婉轉地表明心意,圍繞著"情""孝"二字反復陳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為命的苦況親情,表達對新朝寵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順祖母的哀哀衷情。

1.第一段指導要點

(l)前一層從縱的方面寫本人從出生利"成立"的歷史、兼用總提分承的方式。'''"夙遭閔兇"一句是總提.以下依次寫父、母、祖母,最后說到本人。與父死母嫁.是為了說明祖母"躬親撫養(yǎng)"的原因,寫本人"多疾病"是為了說明"撫養(yǎng)"之不易,都是為下文"臣戈祖母.尤以至今日"這句話張本。

"'''零丁孤苦'''"是關鍵語.下面有多處與之相照應。

(2)后一層從橫的方面敘述家庭人丁衰微的狀況。義中反復強調的是一個"無(鮮)"字;至于"兒息",則雖"有"而"晚",又用"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極寫其孤單凄的心消.使人讀而生悲。在這種狀況下.身邊有一個疾病纏身的老祖母.怎能離家遠行呢?不言而喻,如此層敘述的目的.就在"臣侍湯藥,未曾廢離"這八個字上。這一層是為下"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一句張本。

"未曾廢離"也是關鍵語。下文"供養(yǎng)無主""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愿乞終養(yǎng)"待都是跟它相照應。

第一部分陳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孫相依為命的情形。先以"臣以險釁,夙遭閩兇"八字,概括自己的坎坷命運。然后講述幼年時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賴祖母撫養(yǎng),說明"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再述家門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纏身,說明"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這段內容,是陳情不仕的唯一事實根據(jù),作者寫得凄切盡情,以使武帝對自己由惱怒峻責化為同情憐憫。

2.第二段指導要點

(l)前一層敘朝廷召之殷.是按時間順序記敘的.故有"前r'''""后"""尋"等字眼。征召的級別也越來越高:先郡,次州.最后是朝廷。這一層的敘述十分得體:[1].開頭稱頌朝廷的清明教化。

[2]."孝廉""秀才"是薦舉人才的科目,不是官職,用"辭不趕命";"郎中。"""洗馬"是官職,用"辭不就職"。

[3].表達了感恩心情。

本層是為下層作鋪墊的,又為第三段中"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一句張本。

(2)后一層寫自己進退兩難的境地:先寫朝廷、地方的催運,教案《陳情表優(yōu)秀教案(二)》。后后寫自己的苦衷情詞悲側.動人心扉。

"劉病日篤"承上文"風嬰疾病",又為下文"但以劉日薄西山…朝不慮夕"一句張本。

第二部分寫朝廷對自己優(yōu)禮有加,而自己卻由于祖母供養(yǎng)無主,不能奉詔的兩難處境。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達自己對晉武帝的感激之情,再歷敘州郡朝廷優(yōu)禮的事實。然后明確提出奉詔奔馳和孝養(yǎng)祖母的矛盾,給下文留下懸念。

3.第三段指導要點

(1)本段須作一氣讀.但文勢有三轉:首先轉入"以孝治大下"的大理.說自己應當?shù)玫酵椋黄浯无D到自陳宦歷、稱頌君恩上來.表明辭職與"名節(jié)"無關.以求得皇帝諒解;最后轉入正意.暗寫"孝"宇.說明這是辭職的唯一理由。表示轉換的字眼是:""伏推""且"""但"。

(2)自陳宦歷一節(jié)寫得委婉動人,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作結.表達了至為懇切感情。說劉病一節(jié),語語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3)"孤苦"一同承首段.又為下段"臣之辛苦"一句張本。""不能廢遠"承前段,又為下段"愿藝終養(yǎng)'''"一句張本。

第三部分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綱領,陳述了自己的從政經(jīng)歷和人生態(tài)度,并再強調自己的特別處境,進一步打消武帝的疑慮,求得體恤。針對上文留下的孝順祖母和回報國恩之間的兩難選擇,這段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是治國綱領,言外之意則孝養(yǎng)祖母雖為徇私情,卻也不僅合情亦合理合法,并為下文乞終養(yǎng)給出了理論根據(jù)。隨后說自己出仕蜀是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打消武帝疑慮。再以祖母病篤,說明自己確實不能遠離出仕。

4.第四段指導要點

(1)本段亦須作一氣讀:先以"愿乞終養(yǎng)"點明這篇表文的主旨.后以"聽臣徽志"請求皇帝恩準語意直貫而下。

(2)貫穿全段的是"盡節(jié)""報養(yǎng)"二語。開頭說"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結尾說劉"卒保余年"之后,當"隕首""結草"以報,都是就"忠""孝"二字而言,說得入情入理。

(3)末句"臣不勝…以聞"是當時表文結束時使用的套語。

第四部分明確提出陳情的目的"愿乞終養(yǎng)",先盡孝后盡忠。作者先比較自己和祖母年歲,說明盡孝之時短,盡忠之日長,然后提出"終養(yǎng)"的要求。再極其誠懇地說明自己的情況,是天人共鑒。表達自己對朝廷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忠心。

亞里士多德說:"只有在適當?shù)臅r候,對適當?shù)氖挛,對適當?shù)娜,在適當?shù)臅r機下,以適當?shù)姆绞桨l(fā)生的感情,才是適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運用了最恰當?shù)氖闱榉绞剑K于打動了晉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詔",允其不仕。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愿意"盡節(jié)"于皇帝,是出于感恩圖報的心情,不能跟報效國家同日而語。

四、鑒賞要點討論:

1.融情于事。強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無論是述自己的孤苦無依之情,還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為命的深厚親情,都是通過敘事來表達的。而自己對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對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滿情感的筆調來寫的。

2.語言形象生動,自然精粹。本文雖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對偶句,有駢文的整儷之工,但語言卻絕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從肺腑流出,絲毫不見斧鑿痕跡。文章語言十分生動形象,如第一段寫孤苦無依之狀,第二段寫州縣催迫之景,第三段寫祖母病篤的慘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該文在語言上還十分精練準確,有些詞句,成了成語。

五、課后練習解題指導:

一題。設計此題目的,是為了落實教學大綱的要求。指導學生背誦時,最好結合誦讀提示,以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完成本題。

二題。設計此題目的,意在使學生在誦讀中,注意本文陳情于事、文筆委婉的抒情特點!豆盼挠^止》的評語,點出本文抒情真實自然("俱從天真寫出,無一字虛言駕飾")。作者在文中所陳之情,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因處境狼狽而產生的憂懼之情,二是對"詔書切峻,責臣逋慢"的不滿情緒,三是對祖母劉氏的孝情。正因為作者所寫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會產生"悲側動人"的效果。

三題。設計此題目的,意在使學生注意文中重要的字詞,正確理解其含義。參考答案如下:

1.臣以險釁,夙遭閱兇。險釁:指命運不好。夙:早時。兇:不幸。

2.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見背:離開我。背,背離、離開。

3.門衰柞薄,晚有兒息。。簻\薄。息:子。

4.尋蒙國思,除臣洗馬。尋;不久。除:授予官職。

5.豈敢盤桓,有所希冀。盤桓:徘徊不進的樣子。希冀:這里指非分的愿望。

6.聽臣徽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聽:準評。卒:終。

四題、設計此題,意在提醒學生注意本課中至今還在使用的成語,以積累詞匯,豐富自己的語言表達。

零丁孤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口簿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

五題、這是一道開放題。意在讓學生討論一下對"孝"的看法。一方面.封建統(tǒng)治者提倡"以求治天下"的倫理觀.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長輩.又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